民歌具有多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传承
民歌是许多民族中长篇叙事诗和历史诗的重要载体,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等,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以及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
人生礼仪
民歌贯穿于人生四大重要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例如,彝族的《秧子歌》、广西壮族的《十八岁之歌》、蒙古族的婚礼歌曲以及各类丧葬歌曲等,都在这些重要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祭祀驱邪
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以及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例如傣族的“祭神调”、侗族的“踩堂歌”等。
交际作用
民歌在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社交场合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异性间交往的媒介。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等传统节日中,青年男女通过民歌交游、嬉戏和对歌。
抒情娱乐
民歌为民众提供了一种抒发和宣泄情感的方式,使他们在劳苦和忧虑中找到情感的出口。
协调劳动
民歌源于劳动生活,具有组织劳动生产、统一劳动节奏、缓解劳动疲劳等实用价值。例如,四川安县的“薅秧歌”就是为了配合薅秧劳动而演唱的山歌体裁。
表达人民的心声
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度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进文化交流
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通过在不同地域和群体中的流传,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激发民间活力
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激发了民间活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承民族文化
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广和传播民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歌不仅在文化传承、人生礼仪、祭祀驱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在抒情娱乐、协调劳动、表达人民心声、促进文化交流、激发民间活力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