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五章中的一些好句摘抄如下: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 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上,而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上。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熟悉彼此的历史,人们的生活是互相关联的。
乡土社会的格局是: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礼是乡土社会的规范。
在乡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
乡土社会的变迁,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都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乡土社会中,人们重感情,讲义气,守信用。
乡土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之适应乡土社会的生活。
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这些句子反映了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理解,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