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慰失去母亲的古诗,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直接悼亡类
1.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以质朴语言表达母爱的伟大,被后世广为传诵。
2. 《别老母》- 黄景仁(清代)
"抚像泣语泪涟涟,昔别蹒跚依依送,今无母牵只影单。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通过今昔对比,悲怆中透出对母爱的无尽思念。
二、追思往昔类
1. 《西上辞母坟》- 陈去疾(宋代)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以凄凉意象追忆与母亲的诀别,情感深沉。
2. 《送母回乡》- 李商隐(唐代)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聚焦母亲病逝的瞬间,悲痛与无奈交织。
三、以景寄情类
1. 《墨萱图·其一》- 王冕(元代)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抬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以萱草为喻,抒发对远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四、慰藉性诗句
1. 《乌夜号》- 李群玉(唐代)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此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通过夜雨、烟雨等意象,烘托生离死别的痛苦。
注:部分作品虽未直接悼亡,但通过追思、以景寄情等方式,间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慰藉,如李煜《虞美人·听雨》中对母亲笑容的追忆。建议使用时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悼亡类更适合表达悲痛,慰藉类更适合劝解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