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录的基本结构
标题页
包含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及提交日期等信息。
摘要
简明扼要总结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通常为150-300字。
关键词
列出主要概念和术语,便于文献检索。
目录
采用分级标题(如一级:绪论;二级:材料与方法;三级:结果分析等)及页码,展示整体结构。
正文
按目录结构展开,常见章节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等。
参考文献
收录所有引用的文献资料。
附录
提供补充材料,如数据表、调查问卷等。
二、格式要求与规范
字体与排版
- 标题:黑体三号/二号/一级标题加粗、居中。
- 正文:宋体小四号/五号,1.5倍行距。
- 页码:右对齐,与标题对应。
标题层级
采用“1. 章节标题”→“1.1 子章节标题”的格式,层级分明。
页码准确性
需与正文完全一致,使用Word自动生成工具减少错误。
样式统一
- 所有标题需应用“标题1”(一级)至“标题3”(三级)样式。
- 可自定义样式(如字体、颜色、行距)。
三、制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初稿规划
- 先完成大纲和开题报告,明确各章节内容。
- 使用Word的“大纲级别”功能批量设置标题格式。
自动生成与调整
- 完成初稿后,通过“引用→目录”生成目录。
- 检查页码、标题对齐等问题,必要时手动调整。
更新维护
- 修改内容后需及时更新目录,可通过“更新字段”功能完成。
- 长论文建议分阶段更新,避免遗漏。
四、示例结构(以文学评论为例)
封面
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信息。
目录
- 引言(1页)
- 文学背景(2页)
- 作品分析(5页)
- 结论(1页)。
正文
按目录结构展开,每个章节包含小节及页码。
通过以上规范和步骤,可确保目录结构清晰、格式规范,提升论文的可读性和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