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丫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问大家一个问题好心没好报

59

“好心没好报,好柴烧烂灶”是一个常用的俗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比喻

将“好心”比作“好柴”,“烂灶”比作“破锅灶”。好柴本应使锅灶烧得更旺,但放入烂灶中却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导致灶火熄灭。 引申含义:

指出于善意的行为却未能得到预期的积极回应,甚至被误解或辜负。

情感表达

该表达常带有对善意被误解的无奈与愤懑,强调“好心”与“好报”之间的反差。

二、出处与演变

文学原型:

最早见于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

现代引申:后随欧阳山《前途似锦》等作品传播,逐渐演变为描述现实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如能力强者未获理想回报等。

三、使用场景与示例

人际交往

例:小王主动帮同事修改方案,却遭误解为越权,同事反而抱怨:“好心没好报,好柴烧烂灶!”

社会现象

例:有能力的求职者屡次被安排低级岗位,旁人戏称:“好柴烧烂灶,社会不公!”

情感劝慰

例:面对误解,长辈可能以“活到老学到老”回应,暗示需调整心态。

四、相关辨析

与“好心有好报”的对立:

前者强调善意可能被忽视,后者则侧重长期积累的善果终将显现。

情感色彩:属于中性偏消极的表达,但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避免过度泛化。

总结

该俗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际互动中善意与回报的复杂性,既包含对个体遭遇的同情,也隐含对现实机制的反思。使用时需注意区分具体情境与泛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