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一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的成语,原指楚庄王在三年沉寂后励精图治,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该成语通过比喻鸟类的行为来阐释人的处世哲学:鸟儿不飞则已,一旦飞翔便直冲云霄;不鸣叫则已,一旦鸣叫便令人震惊。
引申含义
- 个人层面: 比喻平时默默积累、不张扬,但关键时刻能展现卓越能力或取得突破性成就。 - 国家层面
二、典故出处
核心典故:春秋时期,楚庄王因沉迷享乐而荒废朝政,大臣伍举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劝谏。楚庄王醒悟后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南方强国。
历史背景:该典故最早见于《史记》,但齐威王曾以此语回应伍举,表明其亦有所启发。
三、使用要点
褒义色彩:该成语为褒义词,强调“厚积薄发”的潜力。
适用场景:既可用于个人成就(如学业、事业突破),也可用于国家治理或集体发展。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反义词: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成语既包含个人奋斗的激励意义,也蕴含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是汉语中表达“潜藏力量,突然爆发”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