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中通过了 三级科举考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解试(1056年嘉祐元年)
考试地点:开封府(景德寺前)
考试内容:策论、诗赋、经义等
成绩: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欧阳修赏识,取得 第二名,为参加省试获得资格
二、省试(1057年嘉祐二年)
考试地点:礼部贡院(延庆观附近)
考试内容:策、论、诗赋、经义四场
成绩:在“经义”和“论”两场取得第一名,“诗赋”不及格,综合排名约200-300名,获 进士出身
三、殿试(1061年嘉祐六年)
考试地点:崇政殿(龙亭公园附近)
考试内容:策论(《民监赋》等)、诗赋(《鸾刀诗》等)、论(《重申巽命论》)
成绩:以策论见长,撰写的文章被誉为“神作”,被评 第三等(一、二等虚设),成为“百年第一”,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补充说明
制科考试:
1061年,苏轼在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以策论成绩获第三等,但该科仅设五等,一、二等虚设,实际为进士科选拔优秀人才。
考试制度:
北宋科举分为三级:发解试(乡试)、省试、殿试。苏轼通过寄应取解参加解试,后依次通过省试、殿试。
苏轼的科举成就不仅体现在名次上,更在于其文章质量和政治影响力,成为宋代文坛的标志性人物。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