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放下”的典故出自《五灯会元》卷第一,讲述的是黑氏梵志与佛陀的故事。
故事背景
黑氏梵志是一位具有神通的神仙,他为了求悟佛法,带着两株珍贵的花——合欢花和梧桐花,去供养佛陀。佛陀见他诚意满满,便让他放下手中的花。梵志照做了,但佛陀连续三次要求他放下,让他感到困惑。最终,佛陀揭示了放下的真正含义,让梵志悟到了无生法忍。
故事内容
初次放下
梵志左手拿着合欢花,右手拿着梧桐花,来到佛陀面前。佛陀让他放下,梵志放下了左手的花。
第二次放下
佛陀又让他放下右手的花,梵志再次照做。
第三次放下
佛陀继续要求他放下,梵志感到困惑,问道:“世尊,我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陀回答:“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
解释与启示
佛陀的“放下”并非字面上的舍弃物品,而是指放下内心的执着和挂碍。外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识则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佛陀希望梵志能够彻底放下这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从而超越生死轮回。
总结
这个故事深刻地表达了“放下”的哲理,即放下外在的物质和内心的执着,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放下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觉醒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