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一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贵族出身与早年经历
家庭背景 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但自幼丧母,9岁丧父,由亲戚抚养长大。
教育与早期挫折
1840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但因对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兴趣,1847年退学回乡尝试改革农奴制,未获成功。
二、文学创作与思想形成
军事经历与创作起步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服役期间开始写作,发表《童年》《少年》《青年》等自传体小说,奠定文学基础。
克里米亚战争与《战争与和平》
参与1854-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经历为《战争与和平》提供素材,该书于1863-1869年完成,成为其创作生涯的里程碑。
社会批判与思想成熟
1870年代后期世界观转变,创作《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修改12次)和《复活》(1889-1899年),深刻批判俄国社会与道德问题。
三、晚年与精神探索
宗教与哲学反思
1870年代末创作《忏悔录》,反思个人信仰与贵族责任,晚年追求简朴平民生活。
社会活动与影响
倡导“道德自我完善”与“不以暴力抗恶”,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对20世纪社会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逝世与遗产
1910年11月7日病逝于小站,享年82岁。其作品涵盖历史、哲学与文学,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巅峰。
四、核心特点与评价
文学风格: 以现实主义笔触描绘社会百态,注重人物心理与道德探索。 思想贡献
历史地位: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称“世界三大文学巨匠”。
托尔斯泰一生在贵族身份与平民理想间挣扎,其作品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思,成为人类精神宝库的永恒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