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最后一段的理解如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情感与议论的结合:
这一段以“嗟夫”开头,表达了作者的感叹和抒情。接着,作者通过对比“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心境,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即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情感。
理想的境界:
作者认为,真正的仁人无论身处何地,都怀有坚定的意志和忧国忧民之心。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都时刻担忧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精神是超越个人悲喜的更高境界。
誓言与号召:
最后,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作结,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决心。同时,通过“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问句,作者抒发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
总结: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心,通过对比和议论,阐述了作者对于“古仁人”精神的理解和推崇,并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情感追求。这一段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也激励了读者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