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名称和称谓具有严格的体系,主要分为以下级别:
一、殿试名称与前三名称谓
第一名:
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俗称“元”或“鼎元”。
第二名:
榜眼
殿试一甲第二名,因“榜中双眼”得名,宋代开始专指此称。
第三名:
探花
殿试一甲第三名,宋代称“探花郎”,南宋后成为固定称谓。
二、其他相关称谓
会元:乡试第一名,出自《礼记·进士传》。
解元:乡试第一名,唐代开始使用,明清延续。
贡士:会试通过者,殿试前称“贡士”,一甲前三名赐进士及第。
进士:殿试及格者,分为三甲:一甲(3人)、二甲(100人)、三甲(200人)。
三、考试层级关系
院试:
县级考试,通过者称 秀才,可免徭役。
乡试:
省级考试,通过者称 举人,第一名为 解元。
会试:
国家级考试,通过者称 贡士,第一名为 会元。
殿试:
皇帝主持,通过者称 进士,一甲前三名赐进士及第。
四、特殊荣誉
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连续夺冠,称“三元及第”。
三鼎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并称,象征科举最高成就。
以上称谓和层级关系在明清时期形成并延续至清末,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