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考试中常见的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常用于解决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传送带模型:
包括倾斜传送带等,常用于解决动力学问题。
“滑块-滑板”模型:
用于分析物体在斜面或滑板上的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例:
如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轻杆、轻绳”模型:
用于解决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问题。
双星系统模型:
用于解决天体运动中的万有引力问题。
“柱体微元”模型:
用于解决连续分布物体的质心等问题。
电磁感应中的“双杆”模型:
用于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
单摆模型:
用于解决简谐运动问题。
绳模型:
包括绳的拉力、压力、刚要断等情况。
杆模型:
包括杆的拉力和压力。
光滑模型:
无摩擦力的情况。
长导线模型:
长度L可看成无穷大。
足够大的平板模型:
面积S可看成无穷大。
轻杆、轻绳、轻滑轮模型:
质量m=0。
物体刚要离开地面、刚要飞离轨道等模型:
物体和接触面之间作用力FN=0。
绳恰好被拉直模型:
绳中拉力F=0。
物体开始运动、自由释放模型:
初速度为0。
锤打桩无反弹模型:
碰撞后锤与桩有共同速度。
理想变压器模型:
无功率损耗的变压器。
细杆模型:
体积为零,仅有长度。
质点模型:
具有质量,但可忽略其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
点电荷模型:
带电体的大小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得多。
基本粒子模型:
如电子、质子、离子等。
“轻绳、弹簧、轻杆”模型:
注意三种模型的异同点。
“挂件”模型:
考查物体的平衡问题。
“追碰”模型:
考查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
追及相遇模型:
用于解决追及和相遇问题。
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用于解决物体先加速后减速的运动问题。
斜面模型:
包括斜面对地面的压力、摩擦力等问题。
31. 连接体模型:包括多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32. 水平方向圆盘模型:用于解决圆盘类问题。
33. 行星模型:用于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34. 水平方向弹性碰撞模型:用于解决弹性碰撞问题。
35. 水平方向非弹性碰撞模型:用于解决非弹性碰撞问题。
36. 人船模型:用于解决碰撞问题。
37. 超重和失重模型:用于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38. 水流星模型:用于解决平抛运动问题。
39. 等效替代法模型: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等效的简单问题。
40. 比例法模型:利用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方程求解。
41. 图像法模型:通过绘制物理量的图像直观地分析问题。
42. 微元法模型:将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分解为无数个微小部分进行分析和求解。
43. 能量法模型: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问题,将物理问题转化为能量守恒或转化的问题。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