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考试主要考察以下内容:
儒家经典
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进行。
八股文
八股文是清代科举的重要考试文体,其结构严格,要求对偶。文章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
策论与时务
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考生需要考经史时务策,即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论文。
翻译科
这是清代特有的科目,主要考察满文与汉文、满文与蒙古文的互译能力,报考者多为满人及八旗军中的蒙古人和汉人。
武科
除了文科外,清代还设有武科,包括外场的马射、步射、开硬弓、舞刀、掇石等,以及内场的原试策论(嘉庆时期后改为默写武经)。
院试
包括岁试和科试,岁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科试则只有岁试成绩优良者才能参加,考试内容包含八股文和诗赋。
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这是科举的四级考试制度,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考中者则成为进士。
附加知识
除了儒家经典外,考生还需掌握《六艺》(书法、国画、诗词、音乐、戏曲和舞蹈)以及《七经》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制科和恩科
清代还设有制科,如博学宏词科、经济特科等,以及为八旗子弟设立的翻译科等特殊科目。
复试
在某些情况下,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会试有弊,会试后还会进行复试。
总结:
清朝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儒家经典、八股文、策论与时务、翻译科、武科、院试以及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严格遵循传统儒家经典,形式上要求严谨,重视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政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