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丫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北宋科举考试有哪些科目

59

宋朝科举考试科目体系较为完善,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具体科目设置如下:

一、常科科目

进士科

最重要的科目,录取人数最多,多数可官至宰相。考试内容以策论(政治理论分析)和儒家经义(如《五经》《十三经》)为主。

诸科

包括九经(《九章》《中庸》《论语》等)、五经(《诗经》《尚书》等)、明经(《春秋》)、明法(法律条文解读)、开元礼(礼仪制度)、三史(《史记》《汉书》等)、三礼(《周礼》《仪礼》)、三传(《左传》《国语》)、学究(经学研究)、明法(司法实务)等,侧重专业领域知识。

武举

面向从军者,考核武艺和兵法策问,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二、制科

特点:

皇帝特设的不定期考试,不限前资,允许在职官员和士人参加。

内容:根据时代需求设置,如王安石改革后曾增设明法科(司法官选拔)。

三、其他考试类型

童子举:选拔少年天才,录取者可直接进入官场。

博学宏词科:考诗赋、词赋等文学才能,王安石改革后废止。

四、考试内容特点

文学素养:

以诗赋(五言/七言绝句)、策论、经义为核心。

政治能力:

通过策论考察政治见解和治理能力。

专业技能:

部分科目(如明法)要求具备法律实务能力。

五、考试层级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举人”。

会试:中央考试,考中者称“贡士”。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称“进士”,一等进士可授宰相官职。

六、历史演变

王安石变法期间,曾废除诗赋、帖经、墨义等科目,简化考试内容,强化经义和策论。此后,制科逐渐成为选拔专业人才的专属科目。

以上科目设置体现了宋代科举制度对综合素质的考察,既重视文化素养,又强调政治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