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因“九”与“久”谐音,象征长寿,故称“重阳节”或“老人节”。其来历和习俗可归纳如下:
一、历史渊源
自然与人文结合的起源 重阳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已有在农历九月(秋季丰收时)祭天帝、祭祖的习俗,以感谢自然馈赠。到了汉代,这种习俗与巫术、道教追求长生结合,出现了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信仰。
神话传说的融入
汝南桓景的故事是重阳节的重要传说:桓景为驱瘟疫,按师傅费长房之嘱,九月九日登高饮菊酒,家人得救,从此形成“登高避灾”的习俗。
二、核心习俗
登高: 象征驱邪避灾,成为重阳节的核心活动。 菊花在秋季盛开,象征高洁,与茱萸、酒结合形成文化符号。 传说可驱邪,民间以此驱灾祈福。 部分地区有食用特制糕点的习俗。 三、文学瑰宝 重阳节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诸多名篇: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菊与饮菊酒:
佩茱萸:
吃重阳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思乡之情寄托对亲人登高的祝福。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展现重阳登高望远的意境。
陶渊明《九日闲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体现隐士对自然与节令的感悟。
四、节日演变
时间定位:战国时期已形成雏形,唐代被定为民间节日,宋代以后与中秋并称“四大节日”。
官方与民间结合:唐代宫廷延续饮宴习俗,民间则强化了登高、插茱萸等行为,形成“官方倡导、民间实践”的格局。
重阳节通过自然节律与人文活动的融合,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兼具宗教信仰、哲学思考与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