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清明节最初是古代帝王将相进行“墓祭”的日子,后来民间逐渐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风俗。
与寒食节的合并
原本,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由于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5天或第106天。清明节气共有15天,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因此得名。
介子推的传说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由来还与春秋时期的晋国介子推有关。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国外。重耳回国后成为晋文公,为感谢介子推的忠诚,晋文公在介子推被烧死之日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逐渐形成了寒食节。后来,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
综上所述,清明节的起源既有自然节气的因素,也有人文历史的传承。它不仅是祭祖扫墓的庄严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快乐节日。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