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前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为了完成艰巨任务或实现远大目标,主动忍受屈辱、承担重任,并坚定不移地奋勇向前的精神品质。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词义解析
忍辱 指在遭受屈辱、冤枉或不公正待遇时,保持克制与宽容的心态,以谦和姿态承受压力。
负重
表示承担沉重的责任、压力或艰难任务,强调勇敢直面困境并积极应对。
前行
体现不畏艰险、坚定向前的奋斗精神,强调持续努力直至目标实现。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原指陆逊为承担国家重任,甘愿忍受屈辱,后泛指为正义事业隐忍付出。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忍气吞声、卧薪尝胆、委曲求全 反义词
四、典型用法示例
历史人物:
文天祥抗元战争中,面对元军威逼利诱,仍坚守民族气节,体现了“忍辱负重”的英雄气概。
现代语境:
科研工作者为攻克技术难题,常需长期隐姓埋名,正是“忍辱负重前行”的写照。
五、精神内核
该成语蕴含“以大局为重”的价值观,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冲突时,主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精神在革命年代尤为突出,如无数共产党员在逆境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忍辱负重前行”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