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器的登陆过程通常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不同任务可能根据具体需求调整步骤,但核心流程基本一致:
一、进入火星大气层
高速穿越大气 探测器以每秒21,000公里的速度进入火星大气层,此时需克服高温(约1000℃)和气动阻力。
热防护与减速
- 采用防热瓦、烧蚀材料等热防护措施保护关键部件。
- 通过降落伞初步减速,速度降至100m/s左右。
- 启动反推发动机进行动力减速,最终将速度降至0。
二、降落与悬停避障
降落伞与气囊展开
降落伞完全展开后,通过反推发动机进一步减速,确保安全降落在预选着陆区。
悬停与避障
- 利用微波测距仪、光学相机等设备进行精确测距和地形分析。
- 若检测到障碍物,通过调整降落腿姿态或暂停下降实现避障。
三、触地与稳定
分离与冲击吸收
探测器与着陆平台分离后,缓冲机构(如弹簧、气囊)吸收冲击能量,保护设备。
姿态调整与稳定
通过推进器和陀螺仪进行姿态校正,确保探测器平稳着陆。
四、后续任务准备
系统检查与通信恢复
- 恢复与地球的中继通信(需10分钟以上延迟)。
- 启动科学仪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进行环境探测。
样本采集与数据传输
- 完成表面采样(如岩石钻取、土壤分析)。
- 将数据传回地球,供科学家分析研究。
关键技术挑战
自主控制: 整个过程需探测器独立完成上百个程序,对软件和硬件的可靠性要求极高。 通信延迟
精准着陆:需在7-9分钟内将速度从2万公里/小时降至0,误差范围需控制在10米以内。
历史案例对比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完成“恐怖9分钟”,通过多阶段减速和精准悬停实现软着陆。
凤凰号:2007年着陆火星北极,采用类似技术但面临更大通信挑战。
通过不断优化技术,火星探测器的登陆成功率已显著提升,未来任务将更注重样本采集与长期科学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