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其核心习俗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赛龙舟
起源与意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起源于古时楚国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划船竞赛。相传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划船追赶至洞庭湖未能找到遗体,后改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驱散江中鱼虾,以免其侵食屈原身体。
文化内涵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吃粽子
历史渊源
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投江的传说紧密相关。相传屈原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投入江中祭祀,后演变为端午节必备食品。东汉时期,人们用碱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裹成角黍或筒粽,逐渐形成包粽子的习俗。
文化象征
粽子象征忠诚与爱国,其形状(三角形/梯形)和包裹材料(竹叶/草叶)均承载着驱邪避灾的寓意。
三、挂艾草与菖蒲
驱邪避疫
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仪式,人们认为它们具有驱邪、除病、驱蚊等功效。艾叶的清香可净化空气,菖蒲则与艾叶搭配制成艾人、艾虎等造型,悬挂于门眉或佩戴于身上。
文化符号
艾草与菖蒲的结合体现了“端午插艾”的传统,与清明节插柳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中国传统节日符号体系。
其他补充习俗
佩香囊: 小孩佩戴香囊(内含朱砂、雄黄等)驱邪避瘟,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 挂菖蒲与艾叶
饮雄黄酒:用雄黄泡酒涂抹于小孩身体,传说可驱蚊虫、蛇虫,现多用于防蚊。
以上习俗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如福建晋江的煎堆、湖北武汉的黄米粽子等,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是共通的核心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