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封建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童试
也称为“童试”,是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乡试
也称为“秋闱”,是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后成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会试
也称为“春闱”,是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后成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会试通常在二、三月份举行,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殿试
也称为“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进行策问,以定甲第。殿试后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制科
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总体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常设的、有固定日期的考试科目,具体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其中明法(考法律知识)、明算(考数学知识)等绝大多数科目不为人们所重视;秀才一科,则难度极高,很少有人敢报名,逐渐废弃。诸常科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是明经、进士两科。
武举
武则天称制时,增设武举,考察考生的武艺和军事才能。
这些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同时也会考察考生的时务策、杂文、墨义、帖经、策问、算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科举考试分为不同的级别,包括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会随着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儒家经典的掌握始终是最核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