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普通话的规范性和表达能力,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10分)
考察内容: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标准性,方言中不常用的字词需酌量增加。
要求:每个声母出现≥3次,韵母≥2次,4个声调均衡分布,避免连续出现同一测试要素。
二、读双音节词语(50个,20分)
考察内容:在单音节词语基础上,增加上声变调、儿化音、轻声等发音要求。
要求:70%词语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表二”可酌情增加方言缺失的词语;难点音(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需准确发音。
三、400字短文朗读(30分)
考察内容:语流音变(如儿化、轻声)、语调自然度、朗读流畅性。
要求:提前准备,控制语速,避免卡壳或回读,重点突出语音规范。
四、命题说话(3分钟,40分)
考察内容:无文字依据的即兴表达能力,口语化表达、内容完整性。
要求:围绕给定话题展开,句子长度适中,避免语法错误,主要评估流畅度和发音标准性。
补充说明
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其中读单音节/双音节词语占10-20分,短文朗读30分,命题说话40分。
等级划分:根据得分分为一级甲等(97-100分)、一级乙等(92-96.99分)等6个等级,侧重语音标准性和表达流畅度。
适用人群
教师、公务员、普通话推广人员等需通过此考试,部分地区将其作为普通话水平认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