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偏好、预算约束和商品属性做出最优消费决策的理论体系。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总结:
一、核心概念
效用 衡量商品或服务满足需求的心理能力,具有主观性且无客观标准。 - 总效用:
消费一定数量商品的总满足程度,通常随消费量增加而增加,但增速递减。 - 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遵循递减规律。
经济人假设 假设消费者行为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前提,具有理性决策特征。
二、主要理论框架
基数效用论
- 认为效用可量化,存在绝对数值(如1、2、3等)。 - 通过边际效用(MU=ΔTU/ΔQ)分析,需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MU随Q增加而减少)。 - 消费者均衡条件:MU/P=λ(λ为货币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
- 强调偏好次序而非效用数值,通过无差异曲线(U形或直角)表示不同商品组合的偏好。 - 预算约束线:C=I(收入)与商品价格(P)的关系,表示可负担的消费组合。 - 消费者均衡条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商品价格比(MRS=-P)。
三、关键假设与分析工具
消费者偏好特征
- 完备性:可比较任意两种商品组合;
- 可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 非饱和性:偏好更多商品而非更少。 - 无差异曲线的凸性:反映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预算约束与均衡
- 预算线:C=I,价格变动导致预算线平移(收入变动)或斜率变化(价格变动)。 - 消费者均衡:在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时,选择使总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 -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价格变化导致实际收入变动,进而影响购买量(正常品与低档品差异)。
四、应用与扩展
需求定理: 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P↓,Q↑)。- 消费者剩余
总结
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效用概念、经济人假设及基数/序数分析方法,解释了消费者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最优选择。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市场数据与消费者心理特征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