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 常举和 制举两类,具体科目设置如下:
一、常举科目
秀才科 - 考察国家大政方针,需作《方略策》等策论(后废止)。
- 由皇帝钦点录取,录取率极低,唐代仅录29人。
明经科
- 考试儒家经典,包括《礼记》《左传》等“大经”,以及《毛诗》《周礼》等“中经”和《周易》《尚书》等“小经”。
- 考试内容分“帖经”(默写经文)、“杂文”(诗赋)和“策问”(时务策)。
进士科
- 考试难度最高,录取率仅1%-2%,但报考人数最多。
- 主要内容:
- 帖经: 默写经书内容; - 杂文
- 策问:时务策五道,考察政治见解。
明法科 - 考试法律知识,为官从政基础科目。
明字科与明算科
- 考试文字表达和数学计算能力,但录取率较低。
其他常科
- 包括俊士科(选拔有才能但未中进士者)、三史科(考《史记》《汉书》等)、开元礼科(礼仪制度)、道举(道教经典)等。
二、制举科目
制举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不定期举行,科目名称多样且具有针对性,如: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选拔直言敢谏的官员;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开元礼:礼仪制度专项考试;
道举:道教经典考试。
三、考试流程与选拔机制
考生来源:
- 生徒:国子监、地方学馆合格者;
- 乡贡:通过府试、州试的举人。
选拔层级:
- 通过省试者称“进士及第”,其中状元为最高荣誉;
- 其他常科科目设有解元、亚元等称号。
录取标准:
- 进士科以诗赋和策论见长,明经科以经义为主;
- 制举科目因性质不同,侧重特定才能(如军事、礼仪等)。
四、历史演变
秀才科:唐初重要科目,后因录取难度过高逐渐废止;
进士科:自唐高宗时期地位提升,成为选拔宰相的主要渠道;
制举:为特殊人才提供通道,如武举始于武则天时期。
综上,唐代科举考试以常举为主体,制举为补充,科目设置涵盖经义、文学、政治、法律等多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选拔体系。